干货!高铁时代的景观设计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铁时代的来临,我国的火车站及站前广场由曾经的客运周转量巨大、旅客滞留时间长、功能单一的特点逐渐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火车站自身功能完备、各种交通方式顺畅衔接以及高效准时的运营系统带来了人流量减小且均匀的特性,候车人员滞留期减短,降低了广场的交通集散功能,未来的火车站将向多元化发展,除传统的客运功能,还将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压力,在带动区域发展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重庆市涪陵新区是涪陵“双百”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是建设重庆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的重要阵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高铁涪陵北站位于重庆市涪陵新区,站前大道与长涪高速路口出口处相接,为一等站,涪陵北站站房于2013年竣工投入使用。作为涪陵区重点项目,涪陵北站站前广场工程备受瞩目,该项目是依托渝利铁路涪陵北站,配套建设长途汽车站、公共汽车站,该项目还是涪陵新区发展的重要核心。站前广场地上总面积约4.3万平方米,地下建构筑物(广场下方上下客区、车道及车库)约1.9万平方米;南连涪陵新区中轴绿带,与涪陵CBD连接后遥相呼应。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涪陵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标志性城市节点。

      两江景观设计研发中心在接到涪陵北站站前广场设计任务后,进行研究分析,还考察了包括上海虹桥商务区在内的多个综合交通枢纽,深入现场调研,邀请专家顾问,进行头脑风暴,总结出该站前广场的核心问题是向外如何结合CBD、中轴绿带公园、涞滩河及区域规划,形成新区生态化、国际化的现代城市大格局;向内如何处理广场本身的功能、交通、空间、设施、文化以及景观特色。而项目难点在于现场建构筑物已部分施工、原设计交通组织不合理、已建成消防不合理、覆土厚度不足、设施设备对功能及空间破坏大、配套建筑施工时期不一、预算控制等等。
面对种种挑战,结合现场踏勘、与业主沟通,全方位的项目分析及策划,两江景观设计研发中心成立了综合规划、市政、建筑、景观、文化五大版块的综合设计项目组,对场地进行了“五位一体”深入的专业设计。
 

【规划】


 区域鸟瞰图


       涪陵新区泛CBD区域为高铁交通枢纽为核心的涪陵北部生态新城,采用高铁站周边圈层开发模式;区域定位重点发展商务办公、商贸商业、金融、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功能。以站前广场为起点,延展至中轴绿带公园,并以此为核心,向两侧逐渐渗透的脉络趋势,建立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体系;以“一心、一环、二轴、三片、多组团”的形式与山水、城市对话。


 区域规划结构


       根据规划分析,本案做为交通及城市广场,在公共空间控制中,站前广场本身空间宜根据功能差异化生态化;风格宜以现代风格为主;应与中轴景观廊道有充分的连接,并与绿地景观结合。


 区域绿地机构

【市政】


 区域交通分析图

       做为一等火车站,站前广场周边规划有包括长途客车、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出租车、社会车辆等各种交通流线。结合市政道路规划,项目组模拟了各时期各类型的交通模型,对交通流量、交通流线、极限承载能力、管理措施等进行了详尽分析,计算出各易拥堵区域及时期,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分流、拓宽、增道改道、预留等合理建议。


【建筑】


       原建筑设计中站前广场为“立体式”,人流主要进出方式为“低进高出”,即由地面下车,经垂直交通行至地面进入站前广场进而进站。原出入口方向分别朝向广场两侧,远离主轴,悖离人群心理以及行为特征;2号出入口更与长途汽车站建筑主入口相对,对广场空间及形象破坏明显;各设施设备处理未结合广场功能及形象统一考虑。


地下出入口移动前后对比图

       通过对各专业图纸的详细会审及现场,项目组对建筑结构、消防、出入口位置、形态、设施设备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改建优化措施。特别是地下出入口改造(移动及出口方向的改变),通过建筑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及推演,克服了原消防设计与出入口设计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在起到功能引导作用的同时,达到建筑与景观充分融合、互为依托、形式与功能统一的效果。


【景观】


 鸟瞰图

       现代综合性站前广场功能的复杂性使其空间组织和空间形态与传统集散性广场有很大不同。需要打破传统“妥善安排各种车辆行驶路线和停放、合理组织进出站车流、避免车流与人流交叉、干扰,保证旅客和车辆迅速、安全通过”原则的局限,把城市流线的组织与城市空间的建构纳进站前广场的设计范畴中。



总平面图


      设计风格:根据对城市规划、区域城市设计及广场建筑符号解读,设计上采用以现代风格为主,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符号,营造大体量、现代化交通枢纽形象,并能够自然承接、延续城市肌理。
布局分区:结合功能、交通流线、形象展示需求,形成集散区、展示区、过渡区、公共休息区等几大功能区。
建筑出口外通道为过渡区,即由不同路径迅速分散不同目的人流,并将人引入生态林下空间,让人从嘈杂的站场环境过渡至宜人的花园环境。

过渡空间效果图

      景观通廊:广场前区沿主轴线两侧分别以景观文化灯柱及树阵围合,同时考虑到站前广场的性质,在尺度上做到简洁、开阔,结合客站大楼构成其景观通廊,加之将左右两侧的景观构筑物及树阵、灯柱作为构景元素,从而形成近“十”字形的景观轴线。



中轴效果图

      景观点:主景观轴上中心广场两侧有广场地面与地下的交通出入口,其构筑物以客站主楼形态元素进行艺术提炼进而作为景观元素及功能遮蔽场所,辅助集散广场布置的树阵、林荫广场、绿地花园等为次景,与主要景观点结合形成主次相成的景观系统。同时,对每个区域进行详细尺度分析及计算,保证人群行为符合心理特征,能充分引导人群视线通过设计中所设定的远近高低、关键点等来形成完美的场景体验。
      交通组织:地下空间结合车辆流线尽量做到下客后人车分流,能快速换乘并行至地面广场;广场主轴融合所有方向人流衔接站房;次轴引导配套建筑体出入流向;步行广场中除以主轴、次轴为主要交通廊道外,利用林下绿地花园中富有设计感的斜线构图园路,引导人群通过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到达不同目的地。
 

花园效果图


      人性化设施:将“以人为本”上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之上,保证地下至地上的所有无障碍设施;通过出入口顶棚的加宽补充广场无人行遮蔽措施的缺陷;“行包流线”上行李坡道的设置;等候空间的休息设施和林下空间;不同照度的全亮化照明系统;栏杆、花池的安全防护等。最终形成以市民为中心的和谐城市广场。
铺装设计:以灰色系为主,根据功能区域及流线方向不同以及不同尺度的观赏空间,在统一中富含变化,大气中彰显细节。“十字”景观廊道以中正平和而有韵律感的铺装手法为主;林下花园则根据主要流线方向斜向设置,与主次轴形成对比,体现生态绿地的现代感和活泼感。


铺装总平面图


       种植设计:主轴以两侧高达10米的银杏形成金色展示廊道,广场尽端以造型优美的小叶榕桩头形成收势;林下花园在线条感强烈的空间暗示下,用茶条槭、桂花、黄连木、红叶石楠树、紫玉兰、紫薇、红枫、红梅等以自然式种植手法,高低搭配,形成舒缓起伏的天际线,与客站建筑线条遥相呼应;季相变化上达到“四季常绿,季季多彩”的色彩效果,营造消除紧张感的舒缓空间。



银杏红枫意向图

【文化】


      涪陵以突出的自然景色为其文化本源,在不同时期形成了知名如“涪陵八景”等景点。本案将其以现代的手法融入现代的广场设计中,将赋予项目以生动的灵魂。通过对涪陵新老城区的调研,取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白鹤”为主要文化符号,体现至特色灯柱、标识系统、小品设计之中,同时将“涪陵八景”以浮雕的形式生动的融入到各个细节之中,将新城市的建设与传统文化记忆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亦是对本地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石鱼与白鹤


         广场中轴景观灯柱根据整体空间需求及文化气质进行一体化定制设计。主景观灯从上至下分为三段,顶端以弧形造型灯头与客站主楼建筑做整体化协调,中段以剪影的形式,融入“白鹤”“石鱼”的文化元素,底端用浮雕展示“涪陵八景”经典画面,结合地面投射灯,使效果比白天更加完美,充分强调文化氛围感。


      结语:涪陵北站站前广场设计集规划、建筑、市政、景观、文化五大版块为一体,秉持“五位一体多专业联合设计”的专业手法,以功能、交通为基础,以人性化、生态化为理念,打造现代与传统共生的有机环境,多功能、多元化的复合空间,绘制高铁时代的“新景观”,描绘未来城市的新篇章。

         本项目组成员(从左至右):姜莉、蒋大龙、陈小意、刘凌豪、陈俊霖、向嘉彬、王慧、牛丹、张泽元、张倩、谭美、程新玉、冉茂荣、杜婧。